【发改报告】嘉定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

嘉定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各位代表: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关于上海市嘉定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报告】嘉定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供大家参考。

【发改报告】嘉定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


嘉定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关于上海市嘉定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和中共嘉定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根据市委、市政府对嘉定区的功能定位,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推动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健康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顺利完成区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超额完成区“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

(一)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地方财力逐年增长。全区完成增加值 410.7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完成年度计划的100.4%,其中第二产业完成280.9亿元,比上年增长20.2%,第三产业完成127.3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131.4亿元,比上年增长35.9%,完成年度计划的112.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 57.8亿元,比上年增长39.4%,完成年度计划的118.7%。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0.6%

(二)产业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

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发展质量稳步提高。“2 5”市、区级工业园区逐步成为区域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322.3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完成年度计划的100.1%。通过抓项目清理、抓项目评估,提升了入驻企业的发展能级;抓劣势企业淘汰、抓原有工业用地的二次开发,提高了单位土地的产出水平;抓用地落实、抓项目开工,保证了投资落地以及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

第三产业与工业基本实现同步发展。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完成年度计划的100.0%。房地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区商品房竣工面积193.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7.5%,实现商品房销售额97.2亿元,比上年增长42.2%。制定并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区域土地、资金、人才资源逐步向第三产业集聚,为区域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嘉定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嘉宝片林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初步显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积极落实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超额完成市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

(三)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轨道交通11号线嘉定段嘉定新城站、城北路站于年底正式开工,公共交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完成嘉定新城主城区总体规划编制,策划和招商工作全面展开,嘉定新城中心区、嘉定老城区、菊园地区基础设施和部分功能性项目启动建设。国际汽车城二次策划和整合规划基本完成,汽车博览公园、汽车城大厦、颖奕高尔夫球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基本建成,汽车会展中心、汽车博物馆按节点目标正常推进,上汽股份汽车工程研究院、优化劳斯、舍弗勒等重要研发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南部地区房地产开发力度加大,金地格林世界、华江居住区、“四高”小区江桥基地等项目有序推进。外冈宅基地置换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三个集中”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建立“阳光动迁”的工作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动迁工作取得重要突破。市政、绿化、水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第二轮三年环保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四)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着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实施重点产业科技攻关项目19项,科技创新计划项目550项。加速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230项,精心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全区拥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型企业总数突破750家,科技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31%以上。教育事业进一步推进,“加强初中建设”工程高位达标,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实现新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区市民体质监测指导中心和真新、马陆社区公共运动场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成功举办区第三届运动会和2005汽车文化节。社区建设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政务领域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区电子政务平台成功启用。

(五)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

进一步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企业改制向纵深和规范化发展。加强政府部门自身建设,积极清理各类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顺利完成部分区级机构改革、公务用车改革和镇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顺利完成“三分离”改革,启动并试点非税收入收缴分离改革,财政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强。水务改革进入实质性市场化运作阶段,新城污水处理厂资产转让工作基本完成。

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合同引进外资9.3亿美元(新口径),顺利完成年度计划。外资质量进一步提升,项目投资规模明显扩大,引进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9个,大项目合同外资占了全区总量的86.5%,外商投资企业运行良好,实现税收38.0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外贸直接出口完成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完成年计划107.1%2005年新增民营企业4.5万户,比上年增长36.8%

(六)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区新增就业岗位36991个,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42%;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879个,完成全年任务的13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参加“镇保”的农民累计11.5万人,采用和参照征地养老办法落实社会保障的农民累计4.1万人,农村养老金最低发放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50元,外来从业人员参加综合保险累计15.8万人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区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23604元,比上年增长6.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9601元,比上年增长9.8%;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3%

2005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我们深入推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积极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努力保持了嘉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

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趋缓;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来沪人员不断增加,人口综合管理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四是三产占比过低,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艰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下一步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二、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措施

2006年是我区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起步年,也是我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对嘉定功能定位的批复精神,全面推进区域城市化,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的重要转型年。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根据区委三届七次全会的总体部署,坚持不懈地把国际汽车城效应扩大到全区,全面推进“四大板块”建设,促进嘉定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指 标               单 位   目标值       同比 (�%

增加值              亿元 472            15

工业总产值          亿元 1560           18

农业总产值          亿元 9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70            20

外贸直接出口        亿美元 52             15

合同外资(新口径)  亿美元 8.5             -

财政总收入          亿元 -             15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             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00             -

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 %        -             -3

城乡居民收入        元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2006年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推动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坚持“二、三、一”产业发展方针,保持工业快速健康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农业,逐步形成二、三产业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

1、继续提升先进制造业发展能级。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落实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进 “小巨人”计划,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引进和培育为抓手,进一步壮大科技企业规模,全区科技产业产值增速达到15%以上。依托嘉定市级工业区、国际汽车城零部件配套园区和产业园,大力发展和引进汽车零部件项目,加快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功能配套齐全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继续加大工业向园区集中步伐,积极发展信息产业、电子电器、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行业、优势企业集中,加快淘汰工艺落后和产能过剩企业。

2、扎实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制定并实施《嘉定区发展现代服务业规划纲要》,逐步提升第三产业相对于工业发展的加速度,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明确运输邮电仓储业、信息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目标,落实工作责任。按照国家、上海市以及我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针对不同行业和企业,落实个性化扶持政策,做大做强现有骨干企业,着力引进有实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集团。围绕轨道11号线站点、国际汽车城核心贸易区、曹安商贸城、上海西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嘉定新城中心区,整合资源,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汽车服务、房地产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3、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以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为基础,确保完成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任务。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科技兴农为宗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优化农业结构,扎实推进现代都市型农业建设。加大嘉定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力度,确保农业园区核心区对外开放。

(二)促进城市化和产业化融合互动,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按照“四大板块”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功能性项目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城市化,稳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1、不断强化国际汽车城公共服务功能。建成同济大学清洁能源汽车工程中心等项目并投入使用,加快国家机动车检测中心二期工程、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上汽股份汽车工程研究院、优化劳斯、舍弗勒等重要研发项目建设,逐步发挥汽车城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功能。建成汽车会展中心、汽车博物馆,加快以汽车为主题的第三产业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大力发展汽车服务业。推进国际汽车城产业园建设,启动外冈宅基地置换二期工程,完成百安公路、湖滨公路等道路工程,进一步拓展汽车城发展空间。

专栏1.国际汽车城产业园

国际汽车城产业园位于国际汽车城西北部。规划占地面积约40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22平方公里,占56%;绿化、河流用地约9平方公里,占23%;其他居住与公共设施用地约9平方公里,占21%。国际汽车城产业园已联手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在区域内划出约10平方公里范围向国家申报“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园”。

2、全面推进嘉定新城主城区建设。继续完善新城各项规划,加快推进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伊宁路东延伸和新城生态绿地工程。按照创业园区、居住文化、行政商务等功能板块,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开发商参与新城建设,加快推进司法中心、上海汽车服务业公共实训基地、总部园区、新城大厦、邻里中心等功能性项目实施。加快引进建设与市中心区水平相当的三级甲等医院、品牌中小学等社会事业项目。同步推进老城区改造和菊园地区建设,实施城中路等主要街区的景观改造和业态调整,完成塔城路管线入地工程,基本完成州桥地区保护性改造,启动西门老街历史风貌区保护性改造工程,实现新、老城区的良性互动。

3、全力推进轨道交通11号线建设。上半年完成轨道交通沿线及站点综合开发区域的动拆迁工作,确保7月份全线开工。高质量完成站点综合开发区域的规划设计,按照计划节点完成土地储备和出让,根据市场状况启动部分站点综合开发建设。做好投融资工作,加强市场运作,缓解建设资金压力。

4、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以曹安路拓宽、外环线西延伸工程为契机,加快胜辛路、金昌路等道路建设,完善区域道路网络,打通与市中心区的道路瓶颈。研究并实施嘉定老城区排堵保畅工程,进一步改善居民出行条件。进一步完善区域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成嘉定工业区(北区)污水厂一期工程,建设新城污水厂二期工程,敷设嘉罗路、浏翔路、嘉安路、嘉娄路等污水管道。加快变电站建设,投入运营22万伏南翔站等6座变电站,开工建设东环站等6座变电站。加大河道整治力度,完成南部地区20公里镇村级河道综合整治。

(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坚持以深化改革促发展,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机制保障。继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本,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1、全面深化各项改革。深化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改革,探索政府性投资类公司、产业类公司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分层分类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区属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府投融资体系。试行公务员管理体制和工资制度改革,积极推进镇级机构改革。推行项目代建制,有效控制投资规模,提高建设质量。严格土地管理,稳步推进征地留用地制度、工业用地置换和宅基地置换等试点工作。继续扶持和发展民办教育,完成有线电视网络的管办分离。推动“三医联动”改革向纵深发展,推进卫生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社区综合管理水平。

专栏2.项目代建制

所谓“代建制”,是指政府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代建单位),负责项目的投资管理和建设实施的组织工作,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项目建成后交付使用单位的制度。代建期间,代建单位按照合同约定代行项目建设的投资主体职责。实行“代建制”的关键在于通过公开竞争机制选择具有专业素质的代建单位、用经济合同以及法律手段来约束代建单位执行代建合同约定的代建任务。

专栏3.“三医联动”改革

根据国家提出的推进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医药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的要求,结合本市实际,上海提出要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即“三医联动”改革,其基本目标是:充分发挥政府调控的导向作用和市场机制的促进作用,建立医疗、医保、医药互相支撑配套的运作体系,实现以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促进卫生事业、医疗保险和医药产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2、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好各类招商平台,加快推进全方位、宽领域、集聚式招商,确保完成合同引进外资8.5亿美元(新口径)任务。强化对引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以及重点对象的针对性研究,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的比重。明确工作重点,严格项目评估,提高准入标准,突出产业特色,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和国际品牌企业。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新城开发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鼓励科技型、实业型、实地型民营企业入驻和发展,提高民营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

3、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全年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以上,其中工业投资完成6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超过35亿元,嘉定新城主城区、国际汽车城功能性项目投资约15亿元。继续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房地产业投资不少于70亿元,确保住宅新开工200万平方米,竣工100万平方米。简化和优化审批手续,实施对重大项目的跟踪服务,着力解决项目开工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项目早日投产。

(四)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1、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尊重农民意愿,制定并实施《嘉定区现代化新郊区建设规划纲要》,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全区新增就业岗位不少于26000个,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控制在7000人以内,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000个,确保近年来转居劳动力95%实现非农就业,重点帮助就业困难且家庭特困的人员实现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城保”、推进“镇保”、完善“农保”,扩大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覆盖面,将农村养老金最低发放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70元,“镇保”参保人数突破13.5万人,综合保险人数突破13.5万人。以实施居住证制度和加强房屋租赁管理为抓手,提高人口综合管理工作水平。加快推进“两个一千万”区属项目建设,完成“平改坡”综合改造20万平方米,满足中低收入市民居住需求。合理控制动拆迁规模,完善管理网络,维护动迁群众合法权益,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专栏4.“两个一千万”工程

坚持“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的原则,切实加大以配套商品房为主的中低价普通商品房建设,上海市政府通过控制地价、控制房价的“双控”手段,推进建设“两个一千万”工程--1000万平方米配套商品房和1000万平方米中低价商品住房。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区。制定并实施《嘉定区发展循环经济规划纲要》,落实责任部门,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制定相关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循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生态型工业园区,降低万元增加值的综合能耗和用水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为重点,全面推进节约型城区建设。

3、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城市文明水平。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目标,培育汽车文化为特色、“古朴风韵”和“现代气质”相融合的城市文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继续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实践“公信教育”理念。完成大众工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区教师进修学院易地新建。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强化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建成江桥、黄渡2个社区公共运动场。完善社区建设体制机制,争创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

各位代表,2006年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和中共嘉定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区政协的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对嘉定区的功能定位,抓住机遇,务实开拓,为全面实现2006年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国民经济 嘉定区 报告 【发改报告】嘉定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